100%

古夫于亭雜錄  (清)王士禛 撰

http://club.xilu.com/wave99/msgview-950484-83598.html

  ●目錄

  前言

  序

  卷一

   1 袈裟本字

   2 蘇過書法

   3 何家奇石

   4 東坡畫彌勒

   5 干言山

   6 徐世溥

   7 龍王造宮殿

   8 趙南星集

   9 覺範詩

   10徐文長詩欠雅馴

   11藥名譜

   12羣芳譜

   13鰕鬚簾

   14湖熟菜

   15鐵券歎

   16建文鐘

   17汪于鼎

   18會試考官

   19東坡論戰國士

   20文心雕龍史通訓故

   21程嘉燧選中州集

   22桯史取名

   23鉤弋夫人

   24百歲耆民

   25厮役高壽

   26詞牌改名

   27御史反覆

   28白銀樹

   29木蘭舟

   30女珊瑚

   31鹿 尾

   32馬戴行誼

   33玉雕物

   34彈棋藏鈎

   35跳 脫

   36畫鍾馗

   37龔萬二郎中

   38文章遲速

   39邊鸞丹青

   40藥 方

   41靛水治噎

   42人參愈疾

   43須考典故

   44命婦八階

   45西漢墓銘

   46白居易集

   47宋祁詩

   48上元中元下元

   49五經中式

   50舉人公券

   51捐納為官

   52鐵 錢

   53御筆改名

   54追贈父母

   55宋宗正司

   56唐書明史

   57兩周甲子

   58公署方位

   59螺中出蜂

   60白玉寶物

   61宋代賜御書

   62五帝三王

   63御書賜臣

   64受辛解

   65古文刻書

   66論鄭風衛風

   67左傳賦詩

  卷二

   68新唐書刊削詔令

   69乩字解

   70說文繫傳

   71由字解

   72焉為單名

   73生 象

   74雅人深致

   75晉人佳句

   76言盡意不盡

   77劉鎮南碑

   78譏武則天

   79五木呼盧

   80馬嵬乃人名

   81唐馮紹正

   82黃巢墓

   83王安石

   84中州集

   85劉澄甫

   86鯀禹化熊

   87宋槧南唐書

   88張 易

   89先太師刻書

   90宋武帝廟詩

   91詩用虛字

   92王欽若

   93老成典型

   94吟詩送別

   95鬬將史萬歲

   96房豹考

   97周羅■〈日侯〉能詩

   98稱父為哥

   99司馬光家僕

   100玉 堂

   101東坡寄參詩

   102皮陸唱和人參

   103東坡詠人參

   104錢起紫參歌

   105周段詠人參

   106為文祭僕

   107帖 黃

   108四朝風氣

   109趙璧善彈五絃

   110鳳頭枕

   111元稹李賀

   112瑯嬛記藥方

   113解河豚毒

   114龐居士湖

   115陳去非語

   116陶宗儀疏謬

   117論諸葛亮

   118論伯夷叔齊

   119論溫嶠

   120論梁武帝

   121論詩經

   122人參果

   123犀 帶

   124論韓蘇好士

   125白玉佛

   126王 惠

   127獨孤后之妬

   128進 士

   129南北科道

   130會試錄

   131揭傒斯書法

   132留耕園靈驗

   133西岩寺穴

   134六朝樂府

   135同官同姓

   136知人實難

   137何真賞罰

   138印 石

   139林 瀚

   140王道論朱子

   141南明補謚議

   142鄧艾廟

  卷三

   143邊貢四絕句

   144正字避諱

   145王世貞筆記三則

   146張 綵

   147王雲鳳

   148張雄杖父

   149錢寧家寶

   150聯語解頤

   151山東鄉試

   152汃讀音

   153律詩作法

   154梅林之義

   155鍊字鍊句

   156辯東坡詞

   157三都賦

   158點金成鐵

   159物類相感志

   160普曜經誕妄

   161高宗憐才

   162東都事略

   163任 淵

   164漢樂府

   165文字遇合

   166潘閬詩

   167東坡文

   168高攀龍

   169袁安臥雪圖

   170清明上河圖

   171平生知己

   172傅扆秋柳詩

   173東漢張華

   174王士純

   175洪覺範

   176慈仁寺攤

   177邵 銅

   178墓文碑誌

   179驪山弔古圖

   180屬 對

   181干支地名

   182山東泉水

   183治喉閉

   184奇疾怪症

   185古 鏡

   186洗 馬

   187孟 子

   188柴窰片

   189驘駃騠馲■〈馬百〉

   190平妖傳

   191錢吴書四通

   192唐人萬首絕句

   193山東風雅

   194太學祭禮

   195王晉溪

   196呵 膠

   197處州山中

   198婁敬神像

  卷四

   199劉體仁

   200洛神十三行

   201千年人參枸杞

   202人參優劣

   203人參價

   204黨 參

   205治嗽藥

   206治濕疾方

   207論詩一則

   208竹坡詩話

   209姜宸英用典

   210大家名家之別

   211僧重喜詩

   212紫微詩話

   213詩中二十四友

   214送 曆

   215不落夾

   216明初功臣

   217建文景泰二帝

   218詞曲非小道

   219治咽喉法

   220文章遇合

   221貌 似

   222相 術

   223老棗樹班

   224陳其年詩

   225三家詞

   226何國馬耳

   227方邵邨侍御

   228句 讀

   229章 句

   230黽 勉

   231鷹化為鳩

   232哀公問社

   233南 子

   234老 彭

   235束 脩

   236官 名

   237趙瑾楊思本

   238本朝詩選

   239治噎寒疾方

   240王 庭

   241李仲章

   242詩社和詩

   243姜宸英

   244方文詩

   245陸機銅車

   246霍 亂

   247陶詩田子春

   248豬 異

   249女化為男

   250山水之作

   251強 記

   252王 渙

   253朱溫弒逆

   254治小便不通

  卷五

   255詩品舛謬

   256趙渢應制詩

   257劉 備

   258息夫人

   259溫庭筠詩

   260魏象樞語

   261吴 雯

   262論歷代文章

   263鍾惺早朝詩

   264朱竹杖

   265鹿 ■〈歹委〉

   266素 沙

   267吉道人秋香事

   268浯溪詩

   269徽 言

   270梁 頎

   271高珩詩

   272詠李後主詩

   273題榜不易

   274詩中疊字

   275洪武紀年

   276少年才人

   277齊 衰

   278論君臣

   279刑章之失

   280唐藩鎮

   281僧 道

   282君子之逝

   283常熟馮氏

   284彭王倡和集

   285山川寫照

   286丁耀亢丘石常

   287釋氏書

   288布 施

   289佛如麻葦

   290興 渠

   291須 臾

   292彭堯諭

   293張復我編修

   294章 秀

   295神女樓

   296平 泉

   297何 采

   298史 斷

   299龍 光

   300海岱詩社

   301明詩選

   302傅國逸事

  卷六

   303文人寫真

   304歷代正氣

   305封禪巡狩

   306唐九經

   307沈夫婦

   308陰符經墨蹟

   309韋皋造兵器

   310王 喬

   311太山石敢當

   312蕎麥花入詩

   313直言無隱

   314勿襲形模

   315猶 豫

   316虙子賤

   317寫 真

   318顧大申

   319畢九歌

   320陳其年

   321元 稹

   322開元天寶二事

   323玄元靈符

   324俞 兒

   325七言歌行

   326沈鯉奏疏

   327葛守禮文

   328苕文訒菴之言

   329陳際泰集

   330古 樂

   331九河不宜竹

   332治中風

   333治暴吐血

   334治蛇傷

   335治犬傷

   336平妖傳

   337康 洽

   338五木皆盧

   339李 贄

   340非聖侮法

   341古人事相類

   342老 劉

   343唐彥謙詩

   344馬 人

   345梁朱買臣

   346疑耀撰者

  補遺

   1 畢亨父子

   2 舊人新人

   3 帽 套

  附錄

   古夫于亭雜錄序(俞兆晟)

   刻古夫于亭雜錄附記(范邃)

   古夫于亭雜錄跋(葛元煦)

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

 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(胡玉縉)

  ●前言

  《古夫于亭雜錄》又名《夫于亭雜錄》,是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的一部筆記著作。

  王士禛(一六三四──一七一一),字子真,一字貽上,號阮亭,晚號漁洋山人,山東新城(今屬山東淄博市桓台縣)人。順治十二年(一六五五),王士禛二十二歲會試中式,順治十五年補行殿試,中二甲第三十六名進士。歷官揚州推官、禮部主事、戶部郎中、翰林院侍讀、左都御史、刑部尚書。康熙四十三年(一七0四),因王五、吴謙獄失察,罷刑部尚書,還鄉閑居,從事著述,直至去世,終年七十八歲。卒後,因避雍正皇帝胤禛御諱,追改名為「士正」。乾隆三十年(一七六五)追謚文簡,三十九年又以「正」字與原名不相近,詔改「士禎」。

  《古夫于亭雜錄》即是王士禛罷官里居後所撰,其自序謂此書「無凡例,無次第,故曰雜錄」,又云:「所居魚子山下有魚子水……山上有古夫于亭,因以名之。」據該自序所述,《香祖筆記》續成於康熙乙酉(一七0五),《雜錄》撰寫於此之後,當開始於是年。考《雜錄》中「張復我編修」一條(見卷五第二九三條),內有「今又三年戊子」之語,戊子是康熙四十七年(一七0八),可知此書之殺青不會早於是年。《分甘餘話》是王士禛晚年的另一部筆部著作,有寫於己丑臘月的自序,但該書卷四記宋犖一條,內有「庚寅六月,宋太宰牧仲書來」之語。庚寅是康熙四十九年(一七一0),己丑則是其前一年,即一七0九年,據此可知,《分甘餘話》的自序并非全書殺青之後所寫,而是作者撰寫全書之初或中途的手筆。按照作者一般不會同時寫作兩部體裁相同、性質相近的筆記的常例,《雜錄》全部完成的時間不會遲於一七0九年上半年。此外,大約寫於戊子(一七0八)秋冬間的《漁洋詩話》自序,也提到《夫于亭雜錄》,而未言及《分甘餘話》,據上述可以推定《古夫于亭雜錄》的寫作從一七0五年到一七0八年,最遲不過一七0九年的上半年,共化費了四年左右的時間。

  《古夫于亭雜錄》與作者的另外四部筆記《居易錄》、《池北偶談》、《香祖筆記》、《分甘餘話》屬於同一性質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把它們一律收入「子部雜家類」。《雜錄》共有三百四十餘條筆記,內容極為廣泛,舉凡詩歌品評、書畫鑒賞、字義辨析、雜史小考、典章制度、人情事理、文人軼事、奇談異聞、醫道藥方乃至書信往還都有涉及,幾乎無所不有。王士禛於錢謙益身後執清初詩壇之牛耳,論詩標舉神韻,他的詩學主張在這部筆記中多有體現。如言晉人嵇康、謝朓、何遜佳句妙在象外,讀者當以神會(見卷二第七五條「晉人佳句」);論《詩·蒹葭》等作言盡意不盡(見卷二第七六條「言盡意不盡」);謂學古人勿襲形模,正當尋其文外獨絕處(見卷六第三一四條「勿襲形模」),這些見解揭示了他所倡導的神韻說的內質,對於今天的研究者不無啟發。「點金成鐵」(見卷三第一五八條)反對將古人興來、神來、天然入妙、不可湊泊的詩句妄加點竄,點金成鐵;「畫鍾馗」(見卷一第三六條)則觸類旁通,寓詩於畫,言簡意賅;「詩品舛謬」(見卷五第二五五條)指出鍾嶸《詩品》「九品論人,七略裁士」偏頗之處,認為將曹操置於下品是「位置顛錯,黑白淆訛」。這些議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作者的詩學觀,識見甚高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對《雜錄》有「品題諸詩,亦皆愜當」的評價,極中肯綮。

  《雜錄》中還有言及佛經數條,表現了一個封建文人的膽識。如「普曜經誕妄」(見卷三第一六0條)、「釋氏書」、「布施」、「佛如麻葦」(見卷五第二八七、二八八、二八九條)諸議論,或從實質,或從邏輯上直斥佛經之妄,並時時出以諧語,令讀者解頤。在雜史小考方面,王士禛亦不乏真知灼見。如言《疑耀》一書作者非李贄(見卷六末條)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即吸收了這一考證,並加以補充,寫入《疑耀》一書的提要,改題張萱為作者。以後雖經余嘉錫先生考證,《疑耀》作者問題並非王士禛首次提出(見《四庫提要辨證》卷十五),但從中我們仍能窺見王士禛讀書細心之處。除此之外,《雜錄》辨劉表碑非蔡邕作(見卷二第七七條「劉鎮南碑」),辨《劇談錄》元稹見李賀之妄(見卷二第一一一條「元稹李賀」),辨《丹鉛錄》載蘇軾詞之謬(見卷三第一五六條「辨東坡詞」),辨唐彥謙誤咏齊文惠太子宮人(見卷六第三四三條「唐彥謙詩」)等考辨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業已指出,並稱譽王士禛「引據精核」,恕不一一例舉。

  王士禛畢竟是一代詩宗,其功力不在考據之學,《雜錄》中有一些條目就暴露了作者在這方面的弱點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指出了他輕信小說與附會經意數條,並在孫奕《履齋示兒編》一書提要中說該書「雜引衆說,往往曼衍;又徵據既繁,時有筆誤……王士禛《古夫于亭雜錄》深取之,實亦附會之論」。這個評價是公允的。「章句」(見卷四第二二九條)據《示兒編》轉引《毛詩正義·關雎》孔疏,《示兒編》誤書孔穎達作孔安國,王士禛未加深考,承襲了這一明顯錯誤,即是一例。李慈銘曾針對《居易錄》一書說:「阮亭藏書頗夥,一時往還皆博雅勝流,故見聞既廣,議論皆有本末。其於集部致力最深,《四庫提要》多取之,唯於經學太淺,又其時目錄之學未盛,往往有失之眉睫可笑者。」(見《越縵堂讀書記·光緒戊子十一月十六日記》)用此論衡量《古夫于亭雜錄》一書亦很得當。然而《雜錄》中某些涉及集部的考辨也間有失實的地方。如「竹坡詩話」(見卷四第二0八條)誤記原書中「李石」為「李白」,致使考辨無的放矢,變得毫無意義。「紫微詩話」(見卷四第二一二條)認為張子厚詩「庾亮何勞惜薤根」句乃用庾杲之「三韭二十七」的掌故,與庾亮無涉;其實「噉薤留白」正是庾亮事,見《世說新語·儉嗇》,與庾杲之事毫不相關。張詩用典無誤,王士禛批評失考。諸如此類的錯誤,《雜錄》還有一些,如「神女樓」(見卷五第二九五條)將《史記》所載趙武靈王游大陵(在今山西文水縣附近),夢處女賦詩一事,附會成發生於真定府隆平縣(漢之廣阿,隋析置大陸縣,即今河北隆堯縣)之事,顯然搞混了地名。

  《雜錄》中其他一些失考或不夠精當之處,可參見本書附錄中所收《四庫全書總目》及胡玉縉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》一書引張宗泰《所學集》的一段文字,細心讀者自能一一辨識。

  王士禛所撰幾部筆記,有某些內容相互重復。《雜錄》中一些條目即與《居易錄》、《池北偶談》、《香祖筆記》中的某些條目內容相近,如《雜錄》卷二第七八條「譏武則天」,與《香祖筆記》卷十一中一條略同;《雜錄》卷二第八二條「黃巢墓」則可參見《池北偶談》卷二十四「黃巢」一條內容,或此略而彼詳,或可相互發明,對讀者不無益處。但有的重復則是多餘的,如《雜錄》卷六第三三二條「治中風」與《香祖筆記》卷七中一條相同,一治病偏方,反復載記,實無必要。

  總而言之,《古夫于亭雜錄》是一部雜記瑣聞類的筆記,不能視為學術筆記。《雜錄》中有關詩歌創作、鑒賞的一些內容,獨具只眼,可稱是這部筆記的精華所在。其他一些內容的條目,若細心尋繹,也能發現不少有價值的見解,這正是我們整理王士禛這部筆記的目的。

  《古夫于亭雜錄》的最早刊本為康熙間所梓,有五卷本與六卷本之別。兩種刊本所載條目數量略有參差,編次不同,文字亦有小異。六卷本前有王士禛自序一篇,共收筆記三百四十六條;五卷本前無王士禛自序,共收筆記三百四十七條半。六卷本卷一第五四條「追贈父母」與卷五第二九七條「何采」後半部一百一十九字,為五卷本所無。五卷本則比六卷本多出「畢亨父子」、「舊人新人」、「帽套」三條(分別見五卷本卷二、卷三)。《四庫全書總目》著錄者為兩江總督呈進的六卷本,但文淵閣本《四庫全書》據以鈔錄的本子却是五卷本(見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《文淵閣四庫全書》第八七0冊)。四庫本刪削甚多,如錢謙益著述於乾隆間遭禁燬,四庫本將有關他的文字或條目概行刪削,加之校勘不精,筆誤甚多,實不足為據。但四庫本保留有俞兆晟序一篇,可資考證。

  六卷本除原刊者外,尚有范邃(一六八三──一七二八)廣陵刊本,內有范邃《刻夫于亭雜錄附記》一文,內云:「庚寅春,余隨侍南歸,過濟南拜漁洋先生於里第……先生見示《夫于亭筆記》……而此六卷尚闕流布,乃攜歸刻之廣陵,以饜遠近慕好者之意。其卷冊先後一仍原本,不敢妄加排纂。」從該刊本避諱字與范邃生活年代推斷,廣陵本亦是梓於康熙年間者,僅比原刊本稍晚而已。與原刊六卷本相校,廣陵本僅校改了原卷二第一二三條「犀帶」末一字,並挖去卷五第二九七條「何采」中「故相」、「丞相」四字,似是恐觸時諱而然。廣陵本的校勘比較嚴謹。廣陵本之後,光緒丁丑(一八七七)又有仁和葛元煦《嘯園叢書》本《古夫于亭雜錄》行世,其所用底本即是廣陵本,但魯魚豕亥,錯訛頗多,不足為據。此外,《四庫簡明目錄標注》尚著錄有「上海新刻小字本」一種。五卷本除原刊者外,未見重梓。

  五卷本與六卷本有何種關係?比較兩種原刊本,其行款均為半葉十行,行十九字,唯六卷本中縫題「夫于亭雜錄」,而五卷本中縫題「古夫于亭雜錄」。二本「禛、弘、曆」三字均不諱,「玄」缺末筆或作「元」,可見都是康熙間刊本無疑。這兩種原刊本,傳世無多。從四庫本所錄俞兆晟寫於康熙辛丑(一七二一)的序可知,五卷本早已雕板,板藏王士禛門人蔣仁錫(字靜山)家,蔣過世後,俞兆晟「亟取歸,補其殘缺,使復完好」。又據王士禛自序「偶然有獲,往往從枕上躍起書之」之語,可知《雜錄》並非一開始就訂為六卷,五卷本恰是作者定稿之前的本子,全書寫成後,這個本子隨即流傳於友朋之間,並有刻板梓行之舉。不久,作者又對原稿重加釐定,將五卷劃分為六卷,並寫了自序,所謂「積成六卷」之語本此。作者定稿中刪去「舊人新人」、「帽套」兩條,可能是懼其內容有犯清廷之忌;刪去「畢亨父子」一條,則是因其內容與卷三第一四五條「王世貞筆記三則」有所重復。嗣後又追加「追贈父母」一條,繫鈔錄自《燕翼詒謀錄》卷二「許封本生父母」與卷四「報叔父母恩封贈」兩條,置於卷一;增加了「何采」一條的內容。

  從兩本所存異文看,互有優劣。六卷本優於五卷本者,如卷二第六八條「新唐書刊削詔令」有「史近古對偶宜」一句,五卷本作「史近古不對偶」,該句引自《宋景文筆記》,經核,六卷本是。五卷本優於六卷本者,如卷二第七二條「焉為單名」中有「唐有丘為,南唐有江為、張為」,《四庫全書總目》指出:「以張為為南唐人,亦失於考核。」而五卷本中該條「張為」適在「丘為」之下、「南唐」之上,本不誤,顯然是六卷本傳鈔致訛。此外,從兩本的編次可以尋覓五卷劃分為六卷的線索,讀者若將兩本仔細比較,自能發現,不再贅言。因六卷本是作者最後釐定者,並寫有自序,所以整理《古夫于亭雜錄》即以六卷原刊本為底本,以五卷原刊本為校本,並參校廣陵本。凡底本是,校本誤者,不改亦不出校;底本誤,校本是者,改正後出校。校本中有價值的異文可資讀者參考者,不改原文,但出校。異體字、避諱字、明顯版刻錯字均徑改,不出校。五卷本多出六卷本的三條,作為補遺附於卷末。《雜錄》引用前人筆記、史乘的條目頗多,引文書篇名明顯錯訛者,不改,但出校。作者引文多為節取,只要文字相差無多,符合原文意思,為便於讀者閱讀,引文均斟酌加標引號,以與作者之語分開。為了使廣大讀者便於利用此書,整理過程中給每一條筆記均酌情擬有題目,并標序號,以利查找。底本以外的本書序跋與《四庫全書總目》等有關評論文字亦作為附錄收於本書之末。

  由於整理者水平有限,點校過程中錯誤在所難免,尚祈廣大讀者批評指正。

  趙伯陶

 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

  ●古夫于亭雜錄序

  余居京師四十年,前後撰錄有《池北偶談》二十六卷、《居易錄》三十四卷,既刻之閩,刻之東粤矣。辛巳請急,五月還都,歷壬午、癸未,逮甲申之秋,復有《香祖筆記》八卷。是歲冬,罷歸田里,迄明年乙酉,續成四卷,通十二卷,又刻之吴門。余老矣,目昏眵不能視書,跬步需杖。白日坐未久,即欠伸思臥,詎復勞神於泓穎之間,以干老氏之戒。然遣悶送日,非書不可,偶然有獲,往往從枕上躍起書之,積成六卷,無凡例,無次第,故曰「雜錄」。所居魚子山下有魚子水,酈氏所謂「瀧水又西北至梁鄒東南,與魚子溝水合,水南出長白山東抑泉口,即陳仲子之所隱者也」。山上有古夫于亭,因以名之。漁洋老人自序。